最近几年,互联网上的“消失名单”越来越长:蓝战非、户晨风、张雪峰,甚至连一些爱国博主,也难逃被下架、禁言的命运。表面看,这是针对某些人的整治;但实际上,中共真正封杀的,并不是“人”,而是 能带动情绪的言论。
一、为什么是“言论”,不是“人”?
在体制逻辑里,危险的不是某个个体,而是 个体制造的舆论场。
如果一个人只是默默存在,他再怎么奇怪都无关紧要;
可一旦他能通过表达,让成千上万人产生共鸣、聚焦某个问题,就变成了威胁。
所以不论你说的是“好”还是“坏”:
批评社会问题 → 危险,因为可能激发愤怒;
鼓吹爱国情绪 → 同样危险,因为可能在某些场合超出官方控制。
真正不可容忍的,是“言论所产生的能量”。
二、为什么要消除“情绪驱动力”?
在一个高度控制的舆论环境里,唯一允许的情绪是冷漠与消费欲。
愤怒、质疑、反思 → 不行,会引发集体行动。
过度狂热、极端爱国 → 也不行,会扰乱既定的外交与叙事。
因此,当局的选择是:宁可一刀切,也不冒情绪失控的风险。
三、封杀的逻辑
总结起来,其实就是三句话:
不怕你对错,就怕你带动。
不怕你个人声音,就怕你成舆论中心。
不怕你流量大,就怕你情绪不可控。
于是,才会出现这样一种怪象:
既有人因为揭露现实被消音;
也有人因为极端爱国被下架;
最后留下的,只是吃播、带货、娱乐。
四、后果与悖论
这种封杀方式,看似让舆论场保持“平静”,实际上却带来了新的问题:
失去真实反馈:社会矛盾依然存在,但无人敢说,信息只能越积越压。
制造普遍怀疑:当人们发现“好也不能说,坏也不能说”,最终的共识就是——“真话不能说”。
让表达退化:互联网逐渐变成一个充满段子、吃喝和消费主义的舞台,而缺乏真正的公共讨论。
结语
中共封杀的,从来不是哪一个人,而是 人的“带动性”。
不论是好是坏,只要能点燃情绪、形成共鸣,就必须被掐灭。
最终留下的,是一个看似安静的网络,却失去了表达与共情的可能。
这种“平静”,其实才是最危险的噪音。
赞(6)